物理家教
大學普物家教
電子學家教
電磁學家教
天文學家教
量子力學家教
相對論家教
材料力學家教
古典力學家教
熱力學家教
物理數學家教
數學家教
AMC家教
微積分家教
工程數學家教
統計學家教
SAS家教
SPSS家教
經濟學家教
財管家教
高中化學家教
大學普化家教
有機化學家教
理化家教、自然家教
英文家教
英文外籍家教
多益家教
託福家教,
全民英檢家教
國文家教
華語家教
歷史家教
生物家教
遺傳學家教
電腦家教
java家教
office家教
C語言家教
網頁設計家教
拍賣家教
資料庫家教
php家教
asp家教
xoops家教
電腦病毒家教
linux家教
flash家教
css家教
Delphi 家教
VB 家教
地科家教
地理家教
才藝家教
鋼琴家教
電子琴家教
吉他家教
小提琴家教
長笛家教
樂理家教
法國號家教
爵士鼓家教
胡琴家教
古箏家教
繪畫家教
國標舞家教
熱舞家教
作文家教
日文家教
德文家教
法文家教
西班牙文家教
阿拉伯家教
台語家教
廣東話家教
客語家教
韓語家教
越南文家教
書法家教
特殊教育家教
魔術家教
游泳家教
網球家教
排球家教
羽球家教
高爾夫球家教
棒球家教
足球家教
保齡球家教
撞球家教
馬術家教
象棋家教
圍棋家教
西洋棋家教
心理學家教
法律家教
行政法家教
商事法家教
民事訴訟法家教
刑事訴訟法家教
空姐家教
插大家教
速讀家教
心算家教
珠算家教
心智圖法家教
現金流家教
高考家教
台大家教
師大家教
清華大學家教
交通大學家教
成功大學家教
中央大學家教
政大家教
中興大學家教
中山大學家教
海洋大學家教
東華大學家教
中正大學家教
陽明大學家教
北醫家教
pornsee
長庚大學家教
中山醫學家教
免費空間
高雄醫學大學家教
醫藥體系大學家教
台北教育大學家教
新竹教育大學家教
台中教育大學家教
彰師大家教
免費圖片空間
高師大家教
屏東教育大學家教
花蓮教育大學家教
中原大學家教
原智大原家教
東吳大學家教
淡江大學家教
銘傳大學家教
文化大學家教
輔仁大學家教
世新大學家教
台南大學家教
大葉大學家教
高雄餐旅學院家教
義守大學家教
文藻外語學院家教
台東大學家教
私立大學家教
雲科大家教
屏科大科家教
台科大家教
高雄科大家教
科技大學家教
台灣藝術大學家教
台北藝術大學家教
台南藝術大學家教
各大學綜合新聞
|
歷史家教,高中歷史家教,國中歷史家教,古蹟家教
- 科學中的隱喻,陳恒安 ,成功大學歷史系
- 這學期我教的「科技與社會」課程,有個單元是「科學中的隱喻」。我選了 2003 年 7 月刊於《科學》的〈天敵:隱喻或誤解〉(Natural Enemies - Metaphor or Misconception)做為教材。利用《科學》上的文章談隱喻,不消說,是借用《科學》的權威光環,讓同學知道即使頂尖科學高手,也必須了解隱喻對科學帶來的幫助與限制。
從學生分組進度報告中所見到的問題,我覺得國內理工科學生對「隱喻」這個概念有些陌生。就讀電資學院的組長拿著閱讀筆記認真發問,他們印象中的科學就如同「速度等於距離除以時間」,定義極為清晰。組員的觀點接近實證主義的理想科學圖像,認為理論是自明的,並擁有數學結構來描述自然現象。至於隱喻,則與「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之類的詩興感懷,略無差異。本文靈感來自上課的經驗。
〈天敵:隱喻或誤解〉以這個故事開場:幾年前,美國馬里蘭州郊區的湖中發現了烏鱧(Channa argus)。烏鱧又稱蛇頭魚,原產亞洲,性兇猛,是底棲肉食魚類。當地媒體大肆報導「科學怪魚」(Frankenfish)入侵,並「怪罪」牠驚人的生殖能力,以致影響生態。州政府生物學家宣稱這種魚沒有「天敵」,能長到 8 公斤左右,甚至還能走路!(因適應低氧環境,能在靜水淺灘處活動)專家以激動的口吻說:「還要多說什麼嗎?如果抓到牠,殺死牠。」
類似的新聞不斷地傳送,烏鱧逐漸變成一種性格貪婪(因為能吃能生)、能夠陸行的、並且可能對美國造成生態浩劫的魚!媒體成功操作「科學怪魚」入侵事件,引發公眾重視。
不過經仔細分析,學者發現烏鱧與馬里蘭州仍可發現的北美產弓鰭魚(Amia calva)外形與體型相仿,兩者同是凶猛的捕食者,也都能適應低氧環境,可說是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實例。但是在缺乏進一步研究這兩種魚類以及牠們與環境互動的關係之前,政府便決定施用化學藥物毒殺「科學怪魚」。當然,化學藥劑發生了效果。但是別忘了,淡水湖中還有成千上萬其他的生物。
把問題簡化為「科學怪魚入侵」,然後以化學方式解決入侵者,並視為成功的案例!聽起來荒謬,卻是 21 世紀科學大國州政府的理性決策。
在這個簡短的故事裡,作者有意無意地運用了許多隱喻。首先,「科學怪魚」的名號便來自於《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818)這本著名小說。根據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沙斐爾(William Safire)的說法,在英文中以 Franken 當字首鑄造新字,首例似乎出現在 1992 年 6 月 16 日。
當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決定改變政策,不再逐案評估基改作物的安全性。波士頓學院英語教授路易士(Paul Lewis)投書《紐約時報》言論版,指控FDA政策放水。他指出,自從瑪麗‧雪萊(Mary Shelley)虛構的主角在實驗室裡搞出了「改良人」之後,科學家就不斷地創造出這類「好東西」。現在,他們要賣「科學怪食物」給我們!這也許正是我們召喚村民,點起火把,向他們的古堡(實驗室)進發,去制止他們的時候了。(按,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觀賞電影〈凡赫辛〉(Van Helsing, 2004)開演的那一場戲)
「科學怪食物」(Frankenfood)這個詞從此流傳。接著,「科學怪水果」(Frankenfruit)、「科學怪種籽」(Frankenseeds)、「科學怪菜」(Frankenveggies)、「科學怪魚」(Frankenfish)、「科學怪豬」(Frankenpigs)、「科學怪雞」(Frankenchicken)逐一問世。甚至,受污染的空氣是「科學怪空氣」(Frankenair),被工業污染的水是「科學怪水」(Frankenwater)。表面上「科學怪X」的說法,似乎只與意識型態或科學形象有關,而與科學實作較無牽連。然而,「科學怪魚」引發的行動,卻會直接影響科學技術。
科學研究並不只是按照實驗手冊操作的實踐(praxis),研究者為了跨進未知領域,還得把未知或複雜的現象,憑藉共同經驗,以直覺方式簡化、呈現問題。因此,為了連接已知與未知,我們其實無法澈底「淨化」科學語言。從科學史中許多著名的隱喻,就可以知道隱喻具有強大的認知價值。例如,18 世紀下半葉的神學家威廉‧培里(William Paley),以「鐘表匠」(watchmaker)隱喻複雜生物背後的設計者(創世主)。這個設計論證直到今天美國的「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論者還在沿用。
另外,演化論中的「適者生存」也是一例。雖然族群遺傳學者已經發展出量度「適應性」的方法,但是不相信演化論的人,仍在誇誇其談,指控所謂「適者生存」不過是套套邏輯(tautology);也就是說,演化論的核心論點根本站不住腳。這些人忽略了「適者生存」是演化論者用來解釋生物演化過程的隱喻,它的功能在引導與探索研究方向,而不是自明的真理。
或許從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更能看清隱喻的功能。根據美國生物學史研究者凱莉莉(Lily E. Kay)的看法,當今分子生物學的面貌,部分是因資訊科學典範進入生物科學之後所造成的結果。當代生物學者大談基因密碼(code)、遺傳資訊(information)、細胞傳訊(signaling)、基因轉譯(translation)及 RNA 編輯(editing),就是證據。
以「密碼」為例,它已成為強而有力的隱喻。沒有「密碼」概念,我們已無從想像核酸與胺基酸之間的聯繫。不用程式語言與其功能的概念,我們好像找不到更好的說法,來顯示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關係。以資訊科學為主的隱喻,把傳統生物學這門以形態學、生理學為語言的學科,轉變成生命科學,也就是用分子生物學語言為基礎的學科。
隱喻讓我們藉著已知經驗探觸未知領域,協助不同專業研究者之間的溝通。我們因而恍然大悟,科學中許多知識都是藉推論而來,而非直接透過感官觀察與發現。
再舉一例。生態學也充滿了隱喻。讓我們回到〈天敵:隱喻或誤解〉這篇文章題目中的「天敵」概念。「天」或「自然」這個概念在當今文化中的地位十分神聖,只要冠上「天然」兩字,許多事物便顯得高貴,可以賣高價,例如天然有機食品。至於「敵」,則具有令人厭惡的色彩,避之惟恐不及,或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不過,即使是「敵」,在某些「自然狀態」中,仍可搖身一變為環境保護者,這就是通俗的「天敵」概念。
「天敵」所以成為有價值的物種,是因為出現了「危險的入侵者」,而「危險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也是個隱喻。曾有學者以全文搜尋 1997 年到 2003 年的《科學》與《自然》,發現有 54 篇使用這個概念。其中 36 篇,行文中或明顯或概略地說明了其定義,但也有 18 篇的作者毫無解釋,把「天敵」及相關概念當成是自明的。
此外,「生物多樣性」也是個有趣的例子。若問生物學者,生物多樣性的定義是什麼,我們獲得的答案極為多樣:基因多樣、棲地多樣、物種豐度多樣、物種多樣,莫衷一是。原本的「生物多樣性」是用來描述物種在演化過程中有「分化」的傾向,到了後來卻在許多論述中變成演化的「目的」。從描述性轉為規範性概念,又變成可量測的指標,最後甚至具有倫理道德的意涵。
生物學史上還有許多著名的隱喻,譬如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德國人祜斯(Wilhelm Roux)的「發育力學」、德國人杜里舒(Hans Driesch)的「隱德來希」(Entelechie)(按,民初學者譯成「生命力」)、達爾文的「天擇」與「競爭」、道金斯的「自利的基因」、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的「蓋婭假說」等。若我們不把目光緊鎖在概念的「對錯或好壞」,而去追溯那些概念(即意義攜帶者)在知識地圖中擴散的軌跡,或許更能掌握科學概念與實作之間的關係,也更能體會不同領域之間的交集與差異。
簡言之,掌握了隱喻的功能,有助於學習與評價(源自西方的)科學。
|
|
|
教育部政策
大學學測,大學指考
國中基測,國中學測
九年一貫課程
建中家教
北一女家教
師大附中家教
成功中學家教
中山女中家教
景美女中家教
松山高中家教
內湖高中家教
政大附中家教
板橋高中家教
基隆高中家教
基隆女中家教
武陵高中家教
桃園高中家教
中壢女中家教
內壢高中家教
新竹高中家教
新竹女中家教
新竹實驗高中家教
苗栗高中家教
台中一中家教
台中女中家教
曉明女中家教
彰化高中家教
彰化女中家教
南投高中家教
斗六高中家教
虎尾高中家教
嘉義高中家教
嘉義女中家教
台南一中家教
台南女中家教
高雄中學家教
高雄女中家教
私立薇閣高中家教
東山高中家教
復旦家教
格致高中家教
私立高中
小孩教育
兒童健康
心得感觸
小學陪讀家教
台北美國學校家教
道明外僑學校家教
台北韓僑小學家教
伯大尼美僑學校家教
台北日僑學校家教
台北歐洲學校家教
台北復臨小學家教
恩慈美國學校家教
新竹荷蘭國際家教
新竹美國學校家教
台中日僑學校家教
台中美國學校家教
台中馬禮遜家教
高雄馬禮遜家教
高雄美國學校家教
高雄日僑學校
高雄韓僑學校家教
高雄道明外僑學校
維多利亞雙語中小學家教
康橋雙語中小學家教
大陸教育新聞
其他各國教育新聞
|